第十三卷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2/3)页

    一队队精神抖擞的士兵把一担担石灰、一袋袋海盐倒入池中。

    黑色鸦片在池里上下翻滚,冒出的浓浓白烟在虎门海滩徐徐升起。

    不久,池子里停止了沸腾,烟雾消散在空中,池子通海的涵闸被打开,满池被销毁的鸦片渣沫“哗哗”地泻进了茫茫大海。

    前来观看销烟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高声欢呼、拍手称快。

    林则徐虎门销烟,壮我国威,名垂青史。

    销烟活动进行了23天,共有230多万斤鸦片被销毁。

    18世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魏源和林则徐是好友。

    后来,林则徐被清廷撤职,充军新疆,而琦善之类的卖国贼却被重用。

    魏源亲赴镇江为路过的林则徐送行,二人长谈了一夜。

    临走时,林则徐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文件,交给魏源说:“这是我在广东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从西人报纸上摘编的各国情况。

    我想把它们合写成一本书,启蒙百姓,老兄你代我完成这个心愿吧!”

    魏源爽快地答应了。

    人们知道魏源编书的消息后,纷纷出手相助,还有人将在台湾俘虏的英军所画英国地图寄给他。

    在朋友的鼓励下,魏源仅花半年就完成了50卷,到公元1846年,终于完成了60卷的巨著,取名《海国图志》。

    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

    因此之故,魏源被称为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太平天国政权是如何建立的?

    公元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的广场上,一队队汉、壮、瑶族起义军战士头包红巾、手持大刀长矛精神抖擞地排成方阵。

    洪秀全威武地站在一面杏黄大旗下,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分别站在两边。

    四周围,无数的妇女儿童手拿彩旗,兴高采烈。

    洪秀全望着整齐的队伍,挥起拳头,庄严地宣布:“拜上帝教今天正式起义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推翻腐败的朝廷,斩尽一切害人妖魔,让天下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我们的国号就叫‘太平天国’。”

    战士们和周围的妇女儿童也一起欢呼起来。

    “一定要斩尽清妖!”

    嘹亮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应着……

    太平天国的起义军从金田出发,转战广西,连连获胜,并且一举攻下了永安城(今广西蒙山)。

    在这里,洪秀全把日益壮大的队伍进行整编。

    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在各王中,东王权力最大,仅次于天王,并且直接负责军事指挥。

    在占领武昌后,太平军人数已达20多万。

    此后,太平军分水陆两路,沿长江直攻南京。

    太平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吓得清军节节败退,最后一举攻占了南京。

    洪秀全进入南京后,把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谁是中国唯一的女状元?

    公元1857年,洪宣娇建议其兄洪秀全开科取士,求取武功文治人才,并设立女子科举制。

    洪秀全十分赞赏她的独特见地,“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委命洪宣娇为女科主事。

    洪宣娇为了抨击男尊女卑,以经义题《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来考才女的胆识和学识。

    应试300多名女子中,唯金陵妙龄才女傅善祥博古通今,她列举历代巾帼英雄的丰功伟绩,有力批驳了“女子难养”的谬论。

    这份卓有见识的试卷,博得洪氏兄妹的称赞。

    经评议,傅善祥成为太平天国,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怎样?

    公元1854年,英国要求清廷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其在鸦片战争中的所得权益,此举得到法国和美国的支持。

    清廷拒绝了修约的要求。

    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公元1856年,英国制造了“亚罗号事件”,派额尔金率英国军舰悍然闯入虎门海口,挑起战争。

    同时,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公元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轰广州,登陆攻城,广州失陷。

    随后,英法联军北上。

    1858年5月,联军轰击天津大沽口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一百余人。

    但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

    清廷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等人前往天津议和。

    次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

    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带领舰队和海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

    普鲁斯提出要清廷拆除白河防御,英军可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廷拒绝。

    这年6月25日,英国舰队突袭大沽口炮台。

    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十余艘,毙伤侵略军600多人。

    联军受此挫败,狼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

    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分率英军和法军杀向中国。

    1860年9月,英法军舰在北塘登陆,占据了大沽口炮台,并乘胜占领了天津。

    清廷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

    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北京。

    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则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将其付之一炬。

    不久,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圆明园是哪两国军队烧掉的?

    公元1709年,圆明园开始兴建。

    历时150多年后基本建成,占地340余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造园艺术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进占圆明园,大肆抢掠。

    英法联军经过4天抢劫、破坏后,英使额尔金为了掩盖其强盗丑行,也为了给清朝皇帝以公开侮辱,派英军第一师纵火焚烧圆明园,堪称人类文化宝库的世界名园至此化成一片废墟。

    辛酉政变是怎么发生的?

    咸丰帝生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受信任,他们与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䜣等人产生了矛盾。

    1861年8月22日,当了10年皇帝的咸丰病死热河(今承德)行宫,遗留诏书命肃顺、端华、载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赢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简称“八大臣”)总管朝政,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定明年改年号为祺祥。

    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由贵妃而被尊为皇太后,不久又加封“慈禧”徽号。

    由于慈禧经常住在皇宫的西边,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她为“西太后”。

    慈禧想取得清朝的最高统治权,指使人上奏章,请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反对。

    慈禧又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并暗中联络在京城的奕䜣帮助。

    9月中旬,得到外国势力支持的奕䜣不顾八大臣反对,奔丧热河,与两宫皇太后密谋政变之策,奕䜣旋即返京布置。

    奕䜣在京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以及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的支持。

    12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启驾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随后行。

    慈禧等抵京,立即召奕䜣和其他亲信大臣,次日发动政变,将载垣等八位大臣解职。

    数日后,慈禧下令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余五大臣或革职或流放。

    是为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是怎么回事?

    西太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一步登天,掌握了国家大权。

    她宣布,由她自己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就是在小皇帝的座位后面挂一个珠帘,两位太后坐在帘子后面处理国家大事。

    慈禧给小皇帝起了个年号,叫“同治”,意思是由两位太后共同治理国家。

    而实际上,国家一切权力都掌握在她一个人的手中。

    从此,慈禧掌握清朝最高统治权达40余年,把中国带入灾难的深渊。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不洋务?

    公元1860年以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廷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认为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相互调和,与之共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当中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䜣,还有在地方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而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变革,史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但由于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工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

    结果是近代的生产力跟腐朽的封建式经营管理制度不配套,特别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可谓洋务运动不洋务!

    火烧望海楼教堂是怎么回事?

    公元1870年初夏,天津流行瘟疫。

    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一些人扛着几具木匣,慌慌张张地走出望海楼教堂到乱葬岗去,把木匣埋下,掩上一层浮土,又匆匆离去。

    白天,当地人在那里发现成群的野狗撕咬着幼童尸体的胳膊和大腿,真是惨不忍睹。

    官府一调查,抓到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招供说是望海楼教堂的洋教士指使他拐卖幼童的。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轰动了天津城,积聚在市民心中对洋人的不满爆发了。

    夏至那天,官员带人贩子去教堂对证。

    许多市民出于义愤,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望海楼前,要求严惩凶手,可教堂里的法国传教士却手执洋枪、棍棒向市民扑来。

    市民们忍无可忍,拣起砖头石块打得他们落荒而逃。

    法国驻天津领事闻讯,当即让北洋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又带着秘书气势汹汹地闯进衙门,朝崇厚连开了两枪,但都没打中。

    法国领事枪击中国官吏的消息传开了,几千愤愤不平的市民聚集在街头,准备与他评理。

    这时,恰巧天津知县刘杰带着下属迎面走来,法国领事不由分说对着刘杰就是一枪,子弹击中了下属高升。

    市民们发怒了,一拥而上,抡起拳头打死了两个法国恶棍。

    当天午后,天津市民又鸣锣聚众,高举火把,把望海楼教堂、法国领事馆和4所英国教堂、2所美国教堂统统焚毁,打死了十几个外国人。

    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领事狼狈为奸,共同向清廷施压。

    英、美、法三国还调集军舰,进驻烟台和天津海口示威,扬言如果不接受他们的条件,就要把天津城化为一片焦土。

    软弱的清廷立即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去督办。

    为了平息事态,曾国藩不得不向法国人谢罪、赔款,重建教堂,还处死了16个无辜市民。

    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使曾国藩的声望一落千丈。

    哪家报纸堪称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晚清时,各类报刊纷纷发行。

    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就是上海《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在上海合资创办《申报》。

    《申报》开始用油光纸以铅字排印,隔日出版一张。

    4个月以后,由于销路逐渐看好,改为日报。

    当时的办报宗旨是“为闾阎申疾苦,为大局切维图”,编辑和经理也都聘请中国人担任,时事政治、社会新闻、商业信息等无所不载,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申报》主要行销上海,也向各通商口岸发行。

    公元1909年,由于营业额下降,发行不景气,被该报华人经理买办席裕福(子佩)收买,从此,《申报》为中国人所有。

    到1913年,席裕福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

    史量才等人接办后,使《申报》成为著名大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该报停刊。

    《申报》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申报》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促成华人留美的第一人是谁?

    容闳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

    还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宏伟计划:劝说清廷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样到美国接受教育。

    为了实施自己的“留学计划”,容闳奔走了将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学生。

    在招收留学生时,计划规定学生年龄为13岁到15岁,因为到了国外几乎要从小学开始读起,所以把学程定为15年。

    共分四批出国,每年每批30人。

    可人们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还要签生死状,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容闳在上海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费了好大劲才凑满30个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

    公元1872年,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

    谁曾挪用军费庆寿?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卖国贼慈禧竟有闲情逸致,让手下人积极筹备自己六十大寿的“万寿庆典”,下令从海军军费中抽拨大量银子来筹办自己的庆祝寿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以慈禧为首的实权派就定下“退让求和”的方针,以图苟安。

    慈禧示意李鸿章从速议和,以免耽误寿庆。

    但由于战事不断扩大,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同主和派的慈禧一伙矛盾加剧。

    主战派一片呼声,要求停修颐和园,停办庆寿“点景”,停止挪用军费。

    慈禧对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大发脾气,她狂叫:“今日谁叫我不痛快,我将叫他一辈子不痛快!”

    慈禧硬要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作为皇帝的光绪对这位太后也无可奈何。

    《马关条约》让哪个国家迅速崛起?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清廷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清廷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不满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强迫它退还给清廷,为此,清廷又付给日本“报酬”30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是一个划时代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实现资本输出开了先例。

    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它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日本则通过条约获得巨额钱财,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谁发动了“公车上书”?

    公元1895年,聚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议论纷纷。

    于是,康有为组织广东的举人联名上书,梁启超组织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签约,与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

    康、梁的举动引起了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都联名上书。

    康有为决定联合18个省的举人共同上万言书。

    康有为在万言书中分析了签约的严重后果,紧接着又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标。

    康有为的万言书引起了各省举人的关注,这些忧国忧民的举人纷纷签名,短短的时间里有1300多人签名。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试举人的代称。

    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这些人的建议当成一回事,对其不理不睬。

    中国第一家银行名称是什么?

    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奉特旨开设”,总行在上海。

    在该行250万两实收资本中,由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面投资的达73万两;另有户部拨存、分5年还清的生息存款100万两。

    其后,20世纪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认民营银行的开设。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家银行,即户部银行(公元1905年、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北京)、浚川源银行(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银行(公元1906年,北京)、信义银行(公元1906年,镇江)、浙江兴业银行(公元1907年,总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银行(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公元1908年,上海)、直隶省银行(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隶省银号改组而成)、殖业银行(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银行(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银行(公元1911年,成都)。

    戊戌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

    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

    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

    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清朝的工商业;改革清廷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等。

    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一共进行了103天,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电影是怎么风靡全中国的?

    1896年秋,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秋,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来到上海,先后在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处放映电影。

    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百克来上海放映电影。

    1902年,北京也开始放映电影。

    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携带影片、放映机及发电机来到北京,在前门打磨厂租借福寿堂映演。

    影片内容多为“美人首旋转微笑,或着花衣作蝴蝶舞”以及“黑人吃西瓜”、“脚踏赛跑车”等。

    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携带影片、放映机等返国,也在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

    这是中国人自运外国影片在国内放映的开始。

    1904年,慈禧70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上映时,放映了3本,发电机就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吉利,清宫内从此不准放映电影。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在回国时也曾带回放映机一架,并在次年宴请载泽时,“演电影自娱”,还令通判何朝桦在旁边作解说员,但演至中途,猝然爆炸,何朝桦等人均被炸死。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定军山》,这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年以后,北京城内电影放映逐渐多起来,如北京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便开始放映有故事情节的侦探滑稽短片。

    在香港,大约在1904年至1905年间,第一家电影院比照影画院在中环的云咸街建成。

    在上海,意大利商人a·雷玛斯经营电影放映,赢利颇丰,并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家正式修建的电影院。

    此后,电影放映在中国就逐渐遍及南北,深入内地了。

    严复最有名的翻译是哪本著作?

    严复是晚清的著名学者,曾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近代理论著作。

    其中,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翻译出版的《天演论》一书影响最大。

    《天演论》的原名叫《进化学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

    严复选择了其中的前两篇,简称为《天演论》,意思就是进化论。

    从此,进化论引进了中国,震动了古老的神州大地。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他说:“欧洲国家之所以胆敢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他们能不断自强。

    美洲、澳洲的土著居民之所以一天天衰落,就是因为他们糊里糊涂、浑浑噩噩。”

    因此,他奉劝国人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侵略中国的正是“优者”,被侵略的清廷正是“劣者”。

    在国际生存竞争中,如今的清廷正处于亡国的危险关头!这些真知灼见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什么?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师同文馆。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

    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京师同文馆主修外国语言,后增设有关自然科学科目,并延请外国人担任教习,具中等专科学校性质。

    外籍教师丁韪良于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

    同文馆学生最多时达120人。
    第(2/3)页